原標題:今日立冬:北風(fēng)潛入悄無聲,未品濃秋已立冬
“秋將歸去冬又至,寒色不遮萬山翠”,立冬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第十九個節(jié)氣,也是冬季第一個節(jié)氣。寒風(fēng)乍起,清霜冷絮,楓隨風(fēng)起,天地開闊。秋去冬來之時,我們感受著季節(jié)的輪換,迎接著初雪的到來。
秋去冬來 天寒添衣
據(jù)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記載,“立,建始也”“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”。在民間,人們習(xí)慣把立冬這天視為冬季的開始。在一年的最后一個季節(jié),大地趨于安靜,動物蟄伏冬眠,躲避風(fēng)寒的同時為來年的勃發(fā)積蓄著能量。
以五天為一候,古人將立冬分為三候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凍;三候雉入大水為蜃。”立冬之時,水面上會凝結(jié)一層薄薄的冰霜,土地往往也開始凍結(jié),野雞一類的大鳥不常見了。由于野雞的羽毛顏色與大蛤的花紋相似,古人會認為它們在立冬后化身成了大蛤。
在我國古代,人們把立冬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節(jié)日!抖Y記·月令》中曾記載:“立冬之日,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!被爻,皇帝還會撫恤孤寡,并將冬衣、溫帽賞賜給群臣。到了宋代,據(jù)《四民月令》記載,“冬至之日進酒肴,賀謁君師耆老”,人們往來慶賀,一如年節(jié)。
景色變換 邂逅詩意
冬日的到來讓人感受最為明顯的,自然是氣候上的變化。無論是明代王稚登的“一點禪燈半輪月,今宵寒較昨宵多”,還是宋代錢時的“昨夜清霜冷絮裯,紛紛紅葉滿階頭”,都生動展現(xiàn)了立冬后的寒冷。
下降的氣溫讓人們的行動也變得遲緩了起來!皟龉P新詩懶寫,寒爐美酒時溫。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滿前村!痹凇霸娤伞崩畎卓磥,立冬之時墨筆凍結(jié),有了偷懶不寫新詩的理由。屋內(nèi)的火爐照亮了寒夜,還有溫熱的美酒相伴,微醺后再看硯石上的花紋,仿佛是大雪紛飛。
此外,季節(jié)的更迭帶來了景色的變換。從元代陸文圭筆下的“黃花獨帶露,紅葉已隨風(fēng)”,我們看到了帶著晶瑩露霜的黃花,還有凋零后隨風(fēng)飄揚的紅葉;從宋代紫金霜筆下的“落水荷塘滿眼枯,西風(fēng)漸作北風(fēng)呼”,我們感受到了池塘內(nèi)荷葉的枯萎,以及從北方吹來呼呼作響的冷風(fēng)。
吃食進補 休養(yǎng)生息
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,作為一個休養(yǎng)生息的好時節(jié),立冬之后吃食進補自然不能少。
在北方,人們常說一句話,“立冬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,相傳因為立冬處于秋冬之交,餃子與“交子”諧音,故吃“交子”之時的餃子成為了北方沿襲至今的重要習(xí)俗。一家人坐在一起,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,溫暖了胃也溫暖了心。
而在南方,不同地區(qū)也有著不同的食俗。江西一帶,人們會將雞和白蘿卜燉在一起,達到溫補養(yǎng)生的作用;在南京,有“一日半根蔥,入冬腿帶風(fēng)”的俗語,餐桌上常見綠白相間的蔥花;潮汕地區(qū),則有“立冬食蔗不會齒痛”的說法。
立冬前后還是最適合黃酒投料發(fā)酵的時候!袄暇埔劇,在浙江紹興地區(qū),人們習(xí)慣在立冬到翌年立春這段時間釀造黃酒,立冬是傳統(tǒng)的開釀日,這段時間則稱之為“冬釀”。
從立冬到來年立春,俗稱“冬仨月”,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(jié)。立冬一到,氣溫會不斷降低,日照也會繼續(xù)縮短,冷空氣頻頻襲來容易形成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。要記得裹好大衣,防寒保暖,迎接冬日的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