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看直播請掃描二維碼
美麗而危險是大海的天性。印度洋時間3月2日晚,作業(yè)區(qū)上空下起了綿綿細雨,遠處,海風裹挾著涌浪一波波襲來。出發(fā)時,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就在微信群里提醒,不要在桌子上擱置任何怕摔的東西,事實證明這完全是經驗之談。隨著船體的劇烈搖晃,抽屜不時開合,桌上的水杯、蘋果等則應聲落地,四處滾動。
盡管站都站不穩(wěn),但晝夜不停的工作模式卻一直進行著——24小時作業(yè),4個作業(yè)組輪班。根據任務部署,當天晚上7點半,第3作業(yè)組劉為勇一行要下放深!半娨曌ザ贰。
檢查相關設備、開啟動力定位系統(tǒng),穿上救生衣、戴上安全帽,一切準備就緒。“拉緊繩子!”隨著一聲令下,幾位調查隊員拉緊止蕩繩,抓斗不再大幅擺動,最終小心翼翼入水。約莫一個小時后,抓斗順利見底,開始又一段深!疤詫殹敝谩
此行,“通臂手”——深海電視抓斗的目標是在水深近2000米的大洋洋底,對海底表面的松散巖石、沉積物等進行抓取采樣。科學家們認為,海底熱液硫化物的形成與熱液活動密切相關,而熱液活動一旦發(fā)生,一定會在周邊的沉積物中留下“證據”——通常,存在于熱液活動區(qū)域附近的沉積物中銅、鐵、鋅等金屬元素較周圍背景呈現(xiàn)高值異常,熱液活動也會對周邊海水帶來溫度、濁度、鹽度、甲烷、自然電位等方面的異常信息。
不過,如愿抓取“證據”卻非易事。大海無垠,洋底難測,關于深海取樣有人曾形容“好比從三層樓用漁鉤釣取地面上的一根針”。這話并不夸張:此次科考的作業(yè)區(qū)地處西南印度洋的洋中脊,是全球最長、最復雜的構造體系,與陸地上的高山峽谷相似,這里的海底起伏很大、斷層嚴重,稍不留神抓斗就會摔倒,甚至在海底撞山。
若想抓到較為理想的樣品更是難上加難。28.4米、9.8米、5.4米……隨著抓斗慢慢迫近海底,第3小組當班首席助理于淼盯著實時回傳的攝像畫面一動不動:大塊的玄武巖、沉積物,還有偶爾一閃而過的蝦或海綿……抓斗拍攝的海底圖像持續(xù)發(fā)回,于淼想抓取的樣品始終沒有出現(xiàn)。
“這片區(qū)域的巖石太大了,抓斗力量有點小”“剛才那塊巖石貌似還比較理想,可惜錯過了”“抓取一下試試”“不好,卡住了”……時間一點點流逝,于淼開始有些著急!按蛘戏较蛞苿100米”“收到,已經向南移動100米”“船向東移動100米”“收到,已經向東移動100米”……發(fā)生在深拖實驗室與駕駛臺之間的類似對話,已經持續(xù)了兩個多小時,理想的抓取目標仍未找到。
“終于抓到了!好!”印度洋時間23點13分,在設備保障人員操作下,電視抓斗合攏“虎口”,抓住了一些沉積物。此時,深拖實驗室里傳出一陣歡呼。
從腳下幾千米海底抓取的“寶貝”就要亮相了,大家忍不住到甲板上等候!伴_斗!”咚咚咚幾聲悶響,電視抓斗張開虎口,將海水排出,只留下些灰白色的沉積物和黑色生物碎屑,生物和地質科考隊員立即圍上來拍照取樣。
這些其貌不揚的軟泥狀沉積物是有孔蟲砂,主要成分是有孔蟲殼體。“從海底取回的沉積物,科考隊員會利用相關儀器對其中的化學元素,尤其是銅、鐵、鋅等金屬元素含量進行測定,以推斷這片海域是否存在熱液活動。”鄧顯明告訴記者。(經濟日報·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)
(責任編輯:王炬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