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北京5月17日電 (蔣濤)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將對亞歐四國進行正式訪問,德國是此訪“壓軸”的最后一站。
多位專家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,這凸顯了中國對德國的重視,進入第41個年頭的中德關系,已過“不惑之年”,步入真正的成熟。
曾親歷中德建交的前中國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認為,這是李克強出任國務院總理后第一次出訪,將德國作為最后一站,也是歐盟的唯一一站,凸顯德國在中歐關系中的重要地位,良好的中德關系,對推動中歐關系發(fā)展意義重大。
中德2012年雙邊貿易額達1611.3億美元,是兩國建交時的588倍,占同期中歐貿易總額的1/3。中德雙方已互為在歐盟、亞太地區(qū)的最大貿易伙伴,德國對華投資占歐盟對華投資總額的1/4。同年8月,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時表示,中德關系已提升為戰(zhàn)略伙伴關系,成為中歐關系領跑者。
“中國正處于產業(yè)升級和城鎮(zhèn)化建設的關鍵節(jié)點,德國經驗值得借鑒”,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孟虹分析稱,中德合作與中國“十二五”期間推進的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、新能源、高端裝備制造、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(zhàn)略新興產業(yè)相匹配,“空間巨大”。
而中德經貿交往頻繁的另一面,是兩國政治互信面臨的問題與機遇。
“在德國一些媒體中,建立在挑剔與偏見之上的報道從未停止!泵氛讟s指出,德國媒體因為意識形態(tài)差異、西方價值觀本位等因素,相較于其他歐洲媒體,對中國批評更多,導致很多德國民眾對中國存在誤解。而一些德國政客為撈取政治資本,也喜歡把中國作為攻擊的“靶子”。
外交學院教授熊煒說,有“鐵腕”之稱的默克爾執(zhí)政初期,中德關系曾因西藏問題出現波折,“但現在中德之間已經建立起高層次的政府間蹉商機制”。
中德2011年在柏林舉行首輪政府間磋商,次年8月,默克爾率團訪華進行第二輪政府間磋商,平等對話與坦誠溝通取得成果,推動中德關系積極前行。
“默克爾總理平穩(wěn)執(zhí)政后,情況大為好轉”,熊煒評價稱,這一方面因為中德之間交流溝通的增加,政治互信持續(xù)積累;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實力的增長,雙方合作的空間更為廣泛。
“該機制的運轉很成功”,梅兆榮說,對于中國而言,這是唯一與西方國家建立的政府間磋商機制,這種相互信任是來之不易的。
中國外交部稱,李克強此訪將與默克爾共同宣布中德語言年開幕,密集接觸德國政界、經濟界人士之外,雙方還將簽署一系列涵蓋制造業(yè)、投資、財經、城鎮(zhèn)化等領域的合作協議。(完)
(責任編輯:楊青山)